快雪时晴帖(唐摹本) 王羲之
中华文化史三大恨事:一是王右军《禊帖》原迹的迷失,二是刘彦和《文心雕龙隐秀》篇的残而被人妄补,三是曹雪芹《石头记》之"后三十回"真本被毁而出现伪续。如今只讲右军的这绝作的若干问题。
茧纸手迹既殉昭陵,世上所传,洵推唐摹本为"下真迹一等"的珍品,价重连城,关系吾华书史者至为重大紧要。唐摹本在宋元时代存者还为数甚伙,若加统计,可达"数十本"而未止。近世群推"冯承素本"为最胜,众口一词,似已"定位"。其实称名既不正确,品第亦不公允,均待核议。
一、所谓"冯承素本"者,实无任何实据。因为,此名之由来,只不过是后人跋语中泛言唐初著名摹手的姓名时,罗列了四人,而将冯氏写在开头--这本来毫无任何"排榜定次"的用意与"依据"可言--比如与冯之同列即有赵模、诸葛贞、汤普彻等,哪儿会有"名次"可言?所以,假使当日那跋者随手将诸葛写在开头,那就会称此本为"诸葛贞本"了?依此可推:就也可称为"赵模本"、"汤普彻本"了?岂有此理乎?
然而相沿至今,悟者少逢。是故,最妥当而无语病的定名法应即"还原"称之为"神龙(半印)本"。
二、"神龙本"真的就是唐摹诸本中之首席而无可异议的?拙见以为未必即然。
这个摹本很好,神完气足,通体无懈可击;是事实,无待争论;但它有一缺点,即:右军下笔回旋处,行笔使转处,斫笔峻驻处,收笔反侧处,其精微细致之迹,多被摹失。若与更佳本相较,便见其神采有所不及了。
但是,这须具眼(有识辨力)方知。
三、宋代两大书学大师,一为米元章,一为薛道祖。二人齐名,而犹互争"米薛""薛米"的次第--真乃书坛一大佳话,思之解颐。而此两大家,谁也没有提过这个摹本或推之为无上上乘。何也?
米老最心折的是苏家所藏三本中的第二本。他的描述正是那些最细微的下笔、收笔等处的锋芒"细节"--即"神龙"本之缺欠不逮之点是也。
薛公如何?他家以传拓《定武》为世盛称;谁知,他所藏的一件唐摹本极佳,也刻了石,并题五言诗一首。其中最关紧要的句意就是--
……
文陵不载啟,
古刻石已残。
铭铓久自减,
如出掘(拙字古通)笔端。
临池几人误,
讵识笔意完。
……
这就有力地说明:北宋两大师不约而同地极端重视摹本所保存的原迹锋芒是否忠实?是多是少。这才是品鉴摹主(书学书识与技术)高下的一大标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