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杭州西岸艺术区的思考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深入,艺术区、创意区的兴起,成为城市新兴的一股别样潮流。几乎每座聚集着艺术家群体的城市,都在积极筹划艺术家的聚集地。由于艺术区的生成,多数依托近代工业勃兴时期的建筑,作为具有历史价值、技术价值、社会意义、建筑或科研价值等的旧厂矿、老仓库工业文化遗存,这些建筑物和机械、车间、磨坊、工厂、矿山以及相关的仓库、店铺等等场所,是所在地区工业文明的物质载体,与一个城市的和谐发展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它们往往沿运河、铁路等运输线路呈线性分布,彼此之间相互关联,相互影响,形成一种独特的“工业景观”。营造艺术区成为城市改造的一部分,其优势是,在为城市保留了历史遗迹的同时,也为文化活动在城市的每一个角落发生,提供了一些个性空间。
作为中国几大艺术聚集地,杭州有中国美术学院的天然资源,政府近几年来也一直致力于城市文化的打造,因此,在杭州这座城市中,也陆陆续续形成了很多小范围的艺术聚集地。但在整个中国的艺术空间建设的格局中,杭州是相对次要的城市。究其原因,在于杭州长期以来以西湖为中心的城市格局,空间过于紧张,而新城的打造尚未完全实现。而杭州段的京杭大运河横贯杭州,在其沿岸,静静地伫立着不少上世纪遗留下来的工厂建筑,他们见证杭州近代工业文明的历史遗迹。杭州近现代工业文明,正是沿运河产生的。作为杭州特有的文化遗产,运河沿岸的工业遗迹,描述着杭州一个多世纪以来从到工业时代到信息时代的发展历程。又由于其贯穿城市的特征,空间上可以广泛延伸。运河周边区域的加深改造,为新的艺术区的打造奠定了良好基础。艺术区建设所需要的条件,随着运河的改造而凸显。一个个怀揣理想的艺术家入住,让创意自由发挥,在老厂房的旧影上,叠加起现代艺术的新气象。命名为“西岸”的运河艺术区开始逐渐显山露水。它位于杭州拱墅区的运河西岸一片人去楼空后的工厂厂房,这里原是长征化工厂,占地近200亩。从19世纪末起,到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以前,这里曾是运河工业文明的中心,一度呈现繁荣景象。而后,随着杭州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工业企业的外迁,这些老厂区开始逐步从繁荣走向了衰落。这些老厂房的高空间优势,有利于空间重组,适合钢结构加层。成组的近代建筑群,提供了近万平方米宽广空间,由运河集团与博艺网络联手打造。与杭州之前的LOFT49、A8艺术区不同的是,这里位于杭州市的城北老城区,隔新整治的运河公园与京杭大运河相望,又毗邻市区,三面围绕着居民区,自然、人文环境都十分理想。这些工业设计的旧有成果的再利用,不是把建筑推倒重来,而是改变其使用功能,经艺术化的处理后,变得和环境既和谐又另类时尚。同时进行道路改造、加密周边路网、疏通水路、发展公共交通、增加停车空间,为工业厂房转型提供条件。按照工作、居住、休闲的模式,原本粗糙破旧的工业设施,转型为城市中富有创意的文化中心。
作为杭州打造创意基地的大背景,政府的支持举足轻重。新的运河休闲公园已依托原有花园打造。而且老厂房遗留下的旧机器设备如:泵阀、管道、料斗等因留有旧工业时代的痕迹,符合部分人的怀旧心理。而这样空间和布局,是艺术机构最中意的。作为运河创意基地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规划中,沿河厂房、公园,将成为未来的文化艺术中心,设置时尚艺术、设计策划、视觉艺术等工作室。它的特色在于艺术空间的特色不仅仅限于室内,而且延伸到室外。这些旧厂房、破仓库,凭借其丰富的运河文化历史内涵、良好的公共配套,对艺术家、设计师、艺术机构来说颇具吸引力。
85美术运动期间,艺术家聚合往往以艺术群体形式,到了上世纪90年代以后出现的“画家村”,开始成为艺术家的主要聚集形式,比如北京的圆明园、东村、宋庄等。而在上世纪90年代中期之后,北京的798、上海的莫干山、重庆的坦克仓库等艺术区,成为艺术家新的活动空间,也成为集艺术生产、展示与销售的集合地。艺术区的形成与发展,对艺术的发展功不可没,为艺术多样和城市文化塑造提供了很好的支持。一个更为现实的命题是,杭州应该有自己的“798”,而不仅仅是北京798的翻版,这其中有很多基础性问题有待解决。创意产业的发展、成熟、产生效益,需社会多方面的合力才能实现。同时,运河艺术区所面临的现实问题是:杭州的艺术版图,至今仍主要围绕在中国美术学院附近的南山路一带。运河艺术区已经基本远离人们原本认识中的艺术中心,艺术家群体或是各类机构,将在全新的区域产生,如何成功值得期待。但依托运河的“西岸”艺术区,毕竟已经上路。我们期待,杭州的艺术区时代,可以早日到来。
来源:美术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