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过庭在《书谱》中云:“若思通楷则,少不如老;学成规矩,老不如少。思则老而愈妙,学乃少而可勉。勉之不已,抑有三时;时然一变,极其分矣。至如初学分布,但求平正;既知平正,务追险绝,既能险绝,复归平正。初谓未及,中则过之,后乃通会,通会之际,人书俱老。仲尼云:‘五十知命’、‘七十从心。’故以达夷险之情,体权变之道,亦犹谋而后动,动不失宜;时然后言,言必中理矣。”此段中的“人书俱老”从字面来理解包含以下三个语意层面:一者,人老;二者,书老;三者,人老与书老之关系。当然人老是较容易理解的,也就是年纪大。从孙氏引“仲尼云:‘五十知命’、‘七十从心。’”中可知孙氏所谓的人老应该是五十岁以上。至于“书老”是新鲜的命题,显得十分的抽象。学书当有三个阶段:第一即少年期,主要是学成规矩,但求平正;第二阶段即中年期,中则过之表明主要任务是务追险绝;后乃通会即老年期,这一时期主要是复归平正。
那么“人书俱老”之“书老”可以说是长期的书法创作实践也即书法的练习时间很长。更为重要的是通会之际时的一种运用自如,也就是孙过庭所谓的“达夷险之情,体权变之道,亦犹谋而后动,动不失宜;时然后言,言必中理矣”的艺术境界。显然这中惟恍惟惚的境界还是非常抽象和难以言说的,所以有必要把“老”具化,来体察其内涵。
要对孙过庭“人书俱老”之“老”的内涵作诠释,就必须回到《书谱》这个大语境中去,以便得出相对真实、全面的结论。以下就《书谱》中的语句为依据进行分析,体察其具体内涵。
“是以右军之书,末年多妙,当缘思虑通审,志气和平,不激不厉,而风规自远”。这里孙氏举王羲之晚年书法,无非是来说明前面提出的“人书俱老”论。把“志气和平,不激不厉”这种儒家的中和观,引入书法审美。这种志气和平、不偏不激的书法风格,不就是“书老”的具体内涵吗?从“人书俱老”的第三个层面“人老”与“书老”的关系看,人到老年往往表现为一种平和、淡雅的气质,这种性格气质造就了书法的中和风格,这种风格是与既能险绝,复归平正的理念相应和的。
“假令众妙攸归,务存骨气;骨既存矣,而遒润加之。亦犹枝干扶疏,凌霜雪而弥劲;花叶鲜茂,与云日而相晖。如其骨力偏多,遒丽盖少,则若枯槎架险,巨石当路,虽妍媚云阙,而体质存焉。若遒丽居优,骨气将劣,譬夫芳林落蕊,空照灼而无依;兰沼漂萍,徒青翠而奚托”。于此孙氏认为书法的众妙之处一定得有骨气。如果骨气偏多,虽然缺少妩媚之态,但书法的体质还是存在的;相反,如果骨气薄弱,书法的本质就泯灭殆尽,根基全无了。“人书俱老”正是人之骨气与书之骨气的最佳结合。“书老”就是书法骨气俊佳,而遒润加之的艺术臻境。
“违而不犯,和而不同;留不常迟,遣不恒疾;带燥方润,将浓遂枯;泯规矩于方圆,遁钩绳之曲直;乍显乍晦,若行若藏;穷变态于毫端,合情调于纸上;无间心手,忘怀楷则;自可背羲献而无失,违钟张而尚工”。此处孙氏提出作书应背羲献而无失,违钟张而尚工。钟繇、张芝、羲献是书法大家,要脱离他们却又不游离法度之外,也就是说“书老”要有自家面目。难怪后世黄山谷有“自成一家始逼真”的感慨。
通过上面的探讨,简单小结一下孙氏“人书俱老”之“老”的内涵。“书老”的含义有:1、书法练习时间长久;2、书法风度平和中正,不激不厉;3、书法骨气充盈而遒润有加;4、书法具有创新性,自成一家。结合第2、3项,细察之“老”其实包含有“风骨”之含义。而这种“老”又是惟恍惟惚的境界,一言以蔽之为:目无全牛,得意忘言。即是“运用尽于精熟,规矩谙于胸襟,自然容与徘徊,意先笔后,潇洒流落,翰逸神飞”的妙景。
二
自孙过庭推出“人书俱老”之后,“老”字频繁出现于历代的书法、绘画理论中,其内涵或继承发展或变异。“老”的内涵不断地丰富和变化,诸如:老辣、老成、老练、老笔、老古、老秃等一系列的词语用在书画品评中,下面就“老”的流与变两方面来把握“老”字的审美状态。
(一)对孙氏“老”的继承与发展
孙氏以后,历代多有提“老”的,其中不乏沿用“风骨”这一内涵的。
“大要以笔老为贵,少有失误,亦可辉映。所贵乎秾纤间出,血脉相连;筋骨老健,风神洒落,姿态备具。真有真之态度,行有行之态度,草有草之态度”。(姜夔语)又有“右十二章,大要笔圆字方,傍密间豁,血浓骨老,筋藏肉洁,笔笔造古意,字字有来历,日临名书,毋吝纸笔,工夫精熟,久自得之矣”。(陈绎曾语)前者姜夔认为只要字的骨气俊健,字就会有风神姿态。此处“笔老”、“老健”应是针对字的骨力强健而言的。真、行、草书都贵强健的骨力,得之即使有失误亦可以辉映。后者陈绎曾亦当着眼于骨老而言,是同姜夔的筋骨老健同意义的。“老”都是指字的骨力雄强,显得有风度有精神。可见之,以上二者中的“老”是秉承孙过庭的“人书俱老”之“老”的内涵的。
也有谈“老”之境界的,如窦蒙说:“老,无心自达曰老。”此处的无心自达是一种无为而为,得鱼忘筌的境界,这是与孙氏之得意忘言的“老”是相承的,与此类似的还有:“老来书亦老,如诸葛亮懂戎,朱睿接敌,举板舆自随,以白羽麾军,不见其风骨,而毫素相适,笔无全锋。”(李煜 《述书》)
(二)“老”的新涵义
除了秉承孙氏“老”的涵义外,后人不断地充实变换,使“老”具有了新的内涵。徐渭曰:“书有老少,区别深浅,势虽异形,理则同体。所谓老者,结构精密,体裁高古,岩岫耸峰,旌旗列阵是也。”此引文的“老”与古有关,老古,高古都是说书法有古气,而“老”也就是古之意思了。“老”就具有了新的内涵:古拙,有陈旧感。
刘熙载在《书概》中说:“凡苍而涉于老秃,雄而失于粗疏,秀而入于轻靡者,不深故也。”这则中的“老”与“苍”搭配,成为“苍老”一词,那么这里的“老”与“苍”形成并立关系,“老”就具有了“苍”的含义。何谓苍老?即“意欲苍老,笔重而劲”(郑绩《梦幻居画学简明》)苍意为浓郁也,在这里“老”就有笔墨浓烈,却又力度挺健之意。
除以上外,“老”还有朴、淡之意,如“诗文书画,少而工,老而淡,淡胜工,不工亦何能谈”。此则书论中“老”包含有朴、淡之意。书法是绚烂之极,而最终归于平淡。“书老”显得没有烟火气,大有虚无之态。我们欣赏八大、弘一的书法都有老朴、老淡之感,可以说是由技进乎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