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响书法“申遗”文化保卫战
在国务院近日公布的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共510项)中,由中国文联书法家协会和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书法院联合申报的“汉字书法”名列其中,与草编、木雕、年画等其他44项传统美术一起正式成为“国家遗产”。
“汉字书法”作为中华民族特有的艺术,向来被视为中国各类造型艺术和表现艺术的灵魂。根据中国人民大学一份调查表明,近年来中国的汉字书法艺术第一次超过京剧成为海外人士辨别中国的文化符号。据估计,全国各地的习书人士不少于1亿人之众。种种迹象都表明,中国依然是书法的大本营,书法艺术在中国并没有遭遇濒危的尴尬。在这样的背景下,将“汉字书法”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举又含有怎样的深意?
或许人们还记得中华民族的传统佳节“端午节”曾被韩国以江陵端午祭“申遗”成功的往事,这种文化“抢注”行为刺激了中国长久处于休眠状态的传统文化保护“神经”,“申遗”在不知不觉中演变成了一场文化保卫战。
前不久韩国的“申遗”热情又投向了书法艺术,提出废除中国“书法”、日本“书道”等名称,统一使用韩国“书艺”向联合国申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
国务院将“汉字书法”列为“国家遗产”,就是要打响书法艺术“申遗”文化保卫战的第一枪。作为中华民族的原创艺术,作为老祖宗留下来的传统文化遗产,如果书法艺术让别国再次抢先成功“申遗”,那时再来与人争辩谁是书法艺术的原创国,将会让人作何感想?
“汉字书法”成为“国家遗产”还有着深刻的现实意义。虽然中国的习书队伍庞大,但年龄分布不均,书法大军中有很多中小学生和老年人,青壮年年龄段的书写者人数不为乐观。况且,毛笔作为书写工具被钢笔、圆珠笔、电脑等所取代的趋势越来越明显。从这些方面考虑,书法艺术的确面临着不断衰微的危机。
“申遗”是对书法艺术的一种有效保护、传承和发展。在现实中发扬光大书法艺术传承千年的精神传统和文化血脉,是比“申遗”更迫切的内在需求。“汉字书法”成为“国家遗产”的背后,依然还隐藏着书法如何传承、怎样加强和改善高校书法教育、书法如何回归原生态文化语境等种种问题。
“汉字书法”成为“国家遗产”之后,路还很长。但毕竟,书法已经名正言顺成为了国家遗产,这说明,我们已经在珍视属于自己的传统文化瑰宝了。
文章来源:美术报 本站责任编辑:刘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