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中心 | 历代书法 | 当代书法 | 书法组织 | 培训中心 | 校园书法 | 报刊书籍 | 网上商城 | 在线拍卖 | 书法常识 | 鉴赏收藏
论坛 | 书学理论 | 点击名家 | 老书法家 | 中青书家 | 小书法家 | 硬笔书家 | 书画展厅 | 赛事信息 | 江南扇艺 | 招牌题字 | 工艺雕刻
首页>>新闻中心>>新闻
104岁西泠印社并入27岁中国书协?
日期:2008-5-3 15:04:52     来源:   编辑: 

 

          西泠印社社内风波


104岁西泠印社并入27岁中国书协?

               来源: 作者:南方周末记者 吕明合 发自浙江杭州  [2008-04-30 21:00:42]

 

 大师凋零导致无人掌社之尴尬


     百年来精英云集、向以高精尖著名的民间学术团体西泠印社,正在申请加入

官方的、群众性普及艺术团体中国书协。“这等于让艺术界的中国科学院去加入

中国科协。”艺术界的同人结社传统被认为受到官僚化的侵扰,将失去最后一块

“田间”。

    西泠桥畔,占尽“湖山最胜”的金石界“天下第一名社”西泠印社,现在正陷

入尴尬之中。

    一个月来,由于它主动申请加入中国书协,引发反对声浪四起,至今仍未能

平息。

    风波起于2008年2月27日。当天《书法导报》在头版头条刊登了一则中国书协会议召开的消息。报道称,“2008年1月25目,中国书协五届六次主席团会议在北京召开,会议审议并原则通过关于接收西泠印社、中国金融书协、中国铁路书协为中国书协团体会员问题。”
  

   百年来精英云集、向以高精尖著名的学术团体西泠印社,要加入30岁不到的群众性普及艺术团体中国书协,与中国金融书协、中国铁路书协并列?此消息一出,舆论顿时哗然。各种艺术专业网站的论坛上,更是骂声一片。
  

  “斯文尽丧。”一位老社员评价说。

反对声浪

    “西泠印社不能加入中国书协。”4月17日,90岁的西泠印社常务副社长郭仲选在病床上接受南方周末采访时说。社长启功两年前去世后,郭是排名第一的副社长。

    “西泠印社有一百多年历史的,中国书协才几天?西泠印社就是西泠印社,不是书协的西泠印社。”郭仲选称,对于印社入协一事,自己毫不知情,也坚决反对。从去年12月20日入院以来,“从来没有人告诉我过印社要加入到中国书协,是刘江打电话问我,我才知道。”

    82岁的副社长刘江老人同样未被告知。刘江说,一直到3月底,社内举办春季雅集前,有朋友打电话问他,他还是将信将疑。直到那一周内,第三个人打来电话,他才觉得可能是真的。

    刘江立即给郭仲选打了电话,“他说也不知道”;打电话给代表政府管理印社的杭州市委宣传部副部长、印社社务委员会主任魏皓奔,“他说他也不是太清楚,也是《美术报》上看见的,‘正在看’。”

    南方周末记者遍询的十多位西泠印社副社长和理事、社员,均表示从未被告知过此事。“我们毫不知情,就被人悄悄卖了。”有社员说,他们怀疑其中存在不可告人的交易。

    “我建议应该开个理事会讨论,不能由哪一个人自己决定。”郭仲选说,按照章程,“如果要加入书协,应该开社员大会,由全体社员来决定”。

    3月27日,社长会议召开。除了卧病在床的郭仲选和在上海行动不便的韩天衡两位副社长外,社务委员会主任魏皓奔和刘江、朱关田、陈振濂几位副社长参加了会议。但即使在社长会议上,对于究竟是谁违反章程、推动印社入协,也未作出任何通报。

    刘江说,身兼中国书协副主席的朱关田在会上发了言。“朱关田说,中国书协某某人半年前问他了:有人提出你们印社要加入。”

    刘江随后发了言,“我说这么做欠妥——这么重要的事,社长会议也没权力决定。”刘江担忧,西泠印社既有国际会员,又有画家等会员,要加入书协,这些社员的身份不合适,欠考虑。

  这些意见被部分采纳。第二天,3月28日,春季雅集的上午,魏皓奔作了十多分钟的发言。“他借这个机会提了一下:‘这事我们社长会议昨天讨论过了,要等下次理事会、秋季雅集时再讨论。关于印社加入中国书协一事,须印社理事会甚至会员大会表决通过才能生效’。”刘江回忆。

    “我们有规定,个人不接受任何采访。”4月29日,被多位社员指为一手策划入协的当事人,印社副社长、秘书长陈振濂在电话里对南方周末记者说,现在正值印社换届的敏感期,他不便表态。

    “谣言止于智者。”陈振濂说,“我们仍然在工作,看看我们搞的秋季雅集,三个展览、九个会议。你该知道我们西泠印社的人是怎么在工作的。而那些泼脏水的人又为印社做了什么?”但陈振濂拒绝对程序问题进行任何解释。

    3月31日,印社雅集后,吴昌硕之孙、88岁的西泠印社理事吴长邺,携同两位社员儿子吴超、吴越上书西泠印社副社长、理事和社委会,表示了自己的反对意见。

  “申入书协,既然有悖社章组织原则,理应在社长会议上宣布无效。社长会议这么做,是在推诿。”吴超接受南方周末采访时说,从魏皓奔对社员的告知来看,等于是承认以前的申请仍然有效。只是需要进行理事会的追认即可。“这等于让艺术界的中国科学院去加入中国科协。”“章程已乱,原则践踏,印社今后的声誉地位、健康运转和持续发展,怎不令人迷茫与担忧?”吴氏父子在公开信中写道。“前几天我们都收到了一封不敢公开名字的匿名信,要我们不要破坏105年社庆的大好气氛。我的看法恰恰相反,抵制入协才是当前的重中之重,才是献给105年周年庆的最大礼物。”吴超说。“不然,印社105年庆典之时,将是百年西泠终结之日。”

官民之间

    “这是长期以来形成的工作作风问题。”多位要求不具名的社员说。百年之前,印学大师朱孝臧题咏《西泠印社图》曾赞叹西泠人的雅洁高风,“留得西泠干净土,家风梦篆有斯人。”但百年后,“留得干净土”已成了隐忧。

  作为仅有的两个直接在民政部注册的民间社团之一(另一为宋庆龄基金会),西泠印社素以承继民间传统的同人结社标榜。但实际上,从1963年恢复印社以来,印社早已变成半官方的民间社团,被一名理事认为“沾染了许多机关的官僚习气”。“它的独立性没了,不那么纯粹了,影响了大家对西泠印社的看法。”一位社员叹息。104年来,几任社长和社员,均一直以印社的民间性为豪。“印岂无源?读书坐风雨晦明,数布衣曾开浙派;社何敢长?识字仅鼎彝瓴甓,一耕夫来自田间。”首任社长吴昌硕被创社四贤推为领袖后,更手撰此联,以示印社的布衣本色。“同人结社,是充满人情味、非常温馨的团体。”多位老社员说,印社社员不多,百年来包括去世者在内,也不过403人,联络起来十分方便。但现在,社员和社员之间,领导和社员之间的沟通,却日趋淡薄。“这和官本位的思维有关。”一位老理事说,文人以艺服人,但印社现在却奉行以职务论高低。“社长、副社长、研究室主任一个个排下去。一个队伍出去,不管你成就高低,都是按行政级别来排。”“当官的人很风光,搞艺术的人坐一边。”一位知名画家理事以切身体验举例说。

  西泠印社社员、中国书协篆刻创作专业委员会秘书长崔志强同样对此印象深刻。他回忆,有次他在北京西泠开座谈会,主座上是西泠印社下属企业的老板,印社的一位副社长却坐在了边上。“当时我就指着老板说,你记住,未来的西泠印社再开会,如果是学术方面的会议,你们是没有资格参加的,更没有资格坐在主席台上。主席台上应该只有艺术家,只有西泠印社的领导才能坐。”

  令多位老社员耿耿于怀的是,在前社长沙孟海仍在世时,曾有数个入门性质的日本书法代表团前来西泠印社拜访,交流活动中,“这些刚学书法的日本老太太站台上,印社的理事社员则陪衬他们站在下面。每次来,还要求年事已高的沙老出面接待”。“沙老在日本都是备受尊崇的泰斗级人物。真是岂有此理。”一位理事愤愤地说。

    官位热的同时,对艺术和社员的基本尊重渐渐被忽视。

  “像印社入协这么重要的事情,连通报一声都没有,很能够说明问题。”社员们说,“印社里那些孑遗的老社员,现在很少人关心。他们艺术创作上有什么计划,进展啊,根本没人过问。”“现在省、市两级政府,更多考虑的是如何用好这块金字招牌去做文化产业。怎么维护、怎么继续发展,很少考虑。”一位社员担心,“大家都不镀金,只是剥金。用的多,培植得少。出了问题,牌子就敲一个角,再一个问题,再一个角,我担心,这块金字招牌总有天要敲掉。”“书法、书社不是某一阶层、某一组织的附庸,而应是一个独立的、严肃的艺术研究团体,要无所依傍,不受左右,才能发挥其功能。”沧浪书社社员薛龙春说。创立于1988年的民间社团沧浪书社,以保持较好的民间性和独立性而闻名。

    沧浪书社前总执事、苏州大学教授华人德同意这样的观点,“我们应该警惕民间社团常见的官僚气息。”“艺术应该是独立、自由的创作。”华人德说。

大师凋零
  “这是工作方法的问题。再这样搞下去的话,我觉得会导致学术的衰退,最终导致印社的消亡。”一位社员批评说,曾几何时,国际印学家都以能刻一枚“西泠印社中人”的印章为荣。但现在,这已渐成往事。“金字招牌怎么来的?不是海选什么得来的。搞大规模的活动是可以的,但是不能忘记最根本的东西——学术成果和人才的培养。”

    社员们说,百年庆典后的西泠印社局面的确开辟得很大,影响也扩大了很多,包括有争议的新社员“海选”活动,至少在破除门第之见方面作出了贡献。

  “他们当然搞了很多好活动,印学博物馆什么的,但成立以后,更深层的东西,如何利用它们为学术发展作贡献,却缺少考虑。”社员们批评。“我反对活动搞得很热闹,效果却不是在学术上面。”重量级的学术成果、作品和人才很少出现,让这些热闹的活动最终成了“泡沫”。“搞了很多活动,最终要归结到提高——印社水平提高并发展了多少,你能不能出大师。”

    艺术的尴尬已经出现,在前任社长启功去世两年之后,西泠印社一直迟迟未能选出社长。

    无论是社员还是主管的上级部门,都很头痛,“找不到人。”画家张耕源解释说,西泠印社已经形成了以大师任社长的传统。从吴昌硕开始,马衡、张宗祥、沙孟海、赵朴初以及启功,无一不是国内德艺双馨的顶级大师。“和老先生相比,自然有个心理落差。”

    张耕源回忆,当年,在精英云集的印社中,即使声望如启功,因为于金石方面并不精通,担任社长后也曾在社里受到过质疑。“你来干什么,你又不刻图章的,不懂的。”

    “在这个时代,找大师太难了。”张耕源说,以后也许有新的大师出现。但现在文化断层造成的后继无人已经凸现。“大师的出现需要土壤。但现在是接不上气了。”

    “这一届下来,如果再不选出来实在交待不过去了。这只能证明西泠印社现在水平在下降,出不了人了。”

    张耕源回忆,日本籍的印社社员小林斗庵去世前曾慨叹,吴昌硕之后,西泠印社已走下坡路。“他是爱之深,责之切,讲了真话。现在我们是不愿讲,不敢讲。”

    漫步在西泠印社的长满苔藓的石阶上,一位老社员慨叹,让他日益担心的正是印社的命运

[编辑:zgsfw.net]

相关主题:


    
电话:0575-85871084 传真:0575-88646768 电子邮件:zgsfw@126.com 本站网络实名:中国书法网
中国书法网 著作权、版权声明 ICP:浙ICP:05015423号
Copyright 2003-2004 www.ltsf.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