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是由天津博物馆与辽宁省博物馆联合举办的“清宫散佚书画国宝展”在天津博物馆展出的第10天,虽然“五一”假期已过,但前来参观国宝书画展览的观众仍络绎不绝。
曾经的颠沛流离
清宫的这批散佚书画,让很多人看来充满神秘的色彩,它的故事要从中国的最后一个王朝——清王朝说起,康、乾鼎盛时期,将历代书法、绘画名迹几乎全部征入并收藏于宫廷内府。1922年,末代皇帝溥仪开始有计划地以赏赐其弟溥杰为名,将便于携带的一些手卷、善本图书等珍贵文物盗运出宫,藏在醇亲王府中。溥仪在津寓居了6年,陆续抵押、变卖了部分书画珍品。1931年溥仪逃往东北,遂将这批宫中珍宝也运抵长春伪皇宫,存放在长春伪皇宫的小白楼内。1945年抗战胜利,溥仪携部分国宝出逃,终在沈阳机场被截获。新中国成立后,东北博物馆(即辽宁省博物馆的前身)接收了战争年代缴获的书画,并承担了搜集其他清宫散佚书画的任务。至此,清宫散佚书画颠沛流离的历史终于画上了一个句号。
国宝珍品异彩纷呈
此次“清宫散佚书画国宝展”共展出历代名家名作47件,其中国家一级文物就达40件。这当中包括唐代欧阳询的行书和孙过庭的草书《千字文》、张旭的草书《古诗四帖》、怀素的草书《论书帖》,五代时期董源的《夏景山口待渡图》,北宋李成的《茂林远岫图》、佚名临摹顾恺之的《洛神赋图》,元代赵孟頫的《红衣西域僧图》和行书《秋声赋》,明代沈周的《盆菊幽赏图》、文徵明的《桃源问津图》、唐寅的《饮中八仙图》、仇英的《赤壁图》等,可以说是名家荟萃、名品云集,是广大平民百姓难得一见的书画珍宝。
精品中的精品
目前存世最早的一件楷书墨迹、有“正楷第一”之尊的东晋楷书 《曹娥诔辞》,在这次展览上引起了我市书法家和书法爱好者的极大兴趣,这件作品是溥仪在携逃途中散佚的,后被解放军缴获。作品其扁方的结体与带有隶书意味的用笔,是隶书向楷书过渡的时代痕迹,整体风格代表了楷书形成早期的形态和意韵。上有南朝鉴定家“(唐)怀充”、“(徐)僧权”、“满骞”和唐代文学家韩愈、书法家怀素等人题名,还有宋高宗赵构及宋元诸鉴赏家的题跋。另外一件国画《清明上河图》也非常有意思,此《清明上河图》非张择端之作,它出自另一个著名画家明代仇英之手。清宫原藏书画在散佚过程中,真品和赝品相混,张择端原作与仇英所作即是在三件同名之作中被鉴别出来的。这也算是一个小插曲了。
观众大呼过瘾
一位白发苍苍、手拄拐杖的老者在孙女的陪同下来到博物馆参观此次展览,据老者介绍,他非常欣赏古往今来书画大师们的杰作,家中的墙壁上到处都悬挂着自己收藏的一些字画。老先生认为经常欣赏名家名作,不仅可以陶冶情操,还可从中了解很多历史背景,受益匪浅。已是多次参观此展的一位女士说,看这样的展览真是太过瘾了。天津美术学院的老师也特意把学生们带到这难得的课堂,在老师的讲解下,学生们边观看边不停地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