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有一个前因后果问题,我理解曹工化并非说组织了“42人兰亭雅集”
而导致了“丧失文化身份”,而是因为中国书法“丧失了文化身份”,才采取
了这一看似“文化”的作秀活动。这与前些年邀请王羲之、颜真卿等古代书法
家的“后代”参加兰亭活动,邀请启功老先生写一篇《新兰亭序》“躬逢其
盛”,“套路”都是一样的。因为“丧失了文化身份”,才可能幼稚地以为千
百年前古代书家的“子孙”和当今书法繁荣有某种必然联系,我发现当今有的
“书法权威”的子女就不过尔尔,可见书法与“血脉遗传”关系并不大,罔论
传到千百年之后!
还是打住吧!看着别人在为“传承兰亭精神”挖空心思、煞费苦心,我们袖
手旁观不说,居然还说三道四,毕竟不好。
还是放下“42人兰亭雅集”不表,说说“丧失文化身份”的事情。
前几天一位老先生在大学课堂直言:不读通十三经,算不得中国文人。这
位老先生是有资格说这话的,不但书法了得,而且其文化学养之厚实向为圈内
人士所公认,我去过他家,年过花甲了依然在认真研习十三经,用红笔圈读批
注,用的居然是线装本。他的断言“杀伤力”比较大,我估计很多包括大红大
紫的书坛权威在内的书法家都“算不得中国文人”了。
仔细一想,他的话也不是没有道理。一个中国文人,应该懂得国学,而国
学的精华便是十三经。没有读通十三经,甚至没有读过十三经,中国古代文化
这一课是“缺席”的,要当得上“中国文人”,恐怕确实勉强。
如果我们说得婉转一点:对中国传统文化缺乏深入了解的人,算不上真正
意义上的中国文人。这样的表达,可能更“宽容”一点。但是,当我们再向前
推进一步:一个对中国传统文化缺乏了解的人,算不得真正意义上的中国书法
家。问题还是来了,当今书法家,对中国传统文化有深入了解的有多少?可以
称得上文人的书法家又有多少?“乱哄哄你方唱罢我登场”的书法活动,真正
有文化底蕴的又有多少?
看来,曹工化关于中国书法“丧失文化身份”的“盛世危言”,也绝非危
言耸听。
近年来,不少作家、学者迷上了书法,乃至形成了“ 北贾(平凹)南熊
(召征)”之说,喜欢翰墨 甚于喜欢爬 格子的作家、学者, 可以开出一大
串名单。我觉得这是一件好事情,“作家书法”、“学者书法”介入 中国书
坛,至少可以为书坛吹来一股清新之风。听说北京的一批作家、学者正在筹备
“文人手札展”,我觉得这样的展览,肯定比一些“文化搭台”式的书法“作
秀”活动要有意义得多。
我个人以为,对作家、学者的书法,我们应该抱欢迎和宽容的态度。记得
有一次参加一个“文人书法论坛”,组织者是一位曾经获得茅盾文学奖的老作
家。会上,有人指名道姓嘲笑这位作家的字是“乡村教师水平(这位作家确乎
当过乡村教师)”,教训他要敬纸惜墨,不要浪费宣纸。这样的批评实在有失
厚道,万一别人反嘲一句:你尽管会写几行“流行风”,但文化却只有“乡村
学生水平”,你又如何当之?非常可能若干年后他的书(捎带着他的“乡村教
师书法”)还在,你的“流行书风”早已“不流行”了。各有各的“看家本
领”,互不认账,何苦。
最后,我真诚申明,我并非对“42人雅集”唱反调,只不过借此说一些看
法罢了。我倒觉得,真要搞,索性搞大,将东晋那42人的家谱全部查出来,用
行之有效的老办法,把他们的“后代”一一请到。再不济,也要找出和当年42
人同姓的人来权当一阵。活动结束,再找42位群众演员,在兰亭天天上演“雅
聚大戏”,既吸引眼球,又传承“兰亭精神”,一箭双雕,多好。